《空间论》第四章:宗教的空间
来源:
心灵地带
日期:2018-11-27 15:35:11
点击:1424
属于:未来文化
作者:路一
宗教千百年来是神秘的,普通人很难看到它的真面目。宗教表现的空间,大都是从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看到的,玄之又玄,充满江湖味,容易勾起人的出世情怀。但这一切展现给人的却不是真实的,是文学加工的。
我们所说的宗教主要指儒、释、道三教。还有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是本次人类文明出现的正教。当然还有阿拉伯民族信奉的伊斯兰教。有人说儒教不算宗教,它不像其他宗教一样有固定的布道场所。其实,儒教是最大的宗教,它是与国家统治政教合一的国教,历朝历代、何时何地、角角落落无处不在布道。至于布道场所就更宽泛了,可以说一个家族的祠堂拜祖宗的场所都属于儒教的布道场所。
先说儒教。儒教是孔子、孟子为先贤的思想教派,它的主要著作是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等四书五经,后来的《孝经》、《弟子规》成为儒家经典最突出的标志。儒家的空间可以说充满暖暖的爱意,是人间的人与人秩序、人伦关系自然之道。比如君臣之道—君使臣以礼,臣待君以忠;父子之道—父慈子孝;夫妇之道—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各尽本分;兄弟之道—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之道—人与人交往,守信用,讲道义。可以说这些规范是人间秩序的自然法则,充满正能量。这些普通的道理有人怀疑是“教”,其实真正的儒教是在这些自然关系中修炼了一“仁”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有了“教”的意味。它也是修炼,也是践行,在人固有的“私”欲心面前,人做到一切用“仁”字规范自己是多么不容易!
儒教虽然是人间的理,它的空间在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到了近代,儒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儒教的教义和其道场在破“四旧”中分崩离析,这个年龄段的人根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道”。好在近些年,儒学又以“国学复兴”的名义走入人们的视野,人又获得了儒教的一些知识。比如《弟子规》成为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孝经》成为小学生诵经的读本就是明证。其实,这很不够。在儒教兴盛的时期,家家户户都祭拜孔、孟,上私塾的儒生都要打坐、正襟,调息静心,连学一门手艺都调息静心,拜师学艺,这一切都来源于儒学。
再说道教。说到道教,人们容易想到老子,这是混淆了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是老子(也叫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创立的道家学派,以真持守一、修真养性、返本归真为宗旨的学派。后人因为信奉老子,到了东汉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也叫“五斗米教”。所以,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国教。道教的空间在于修持一个“真”字,一般钻进深山老林里或山洞里,打坐实修。道家是出世的,它认为在我们的俗世之外,还有一个由“道”组成的“真”的世界—神仙世界,而我们的俗世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修炼的目的就是脱离这个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进入“真实”的神仙世界,最后修成真人。怎么得道成仙?道家采取打坐练功、性命双修的功法,通过静心修炼,改变本体,最后“白日飞升”,坐化飞天,成了神仙。我们从古书记载中知道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故事,把它看成神话传说,其实是真实的故事。
我举一个道士修炼的故事。北宋的王重阳,曾在宋徽宗时期中过进士,是个饱学之士。但在遇到八仙中吕洞宾后,依然辞去官职,出家修道。他在南时村挖了个“活死人墓”,在里面潜心修道,融儒、释、道为一体,奉行“真功真行”的圭旨,创立了“全真教”。
下面再说释教,也叫佛教,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教派。它属于外来文化,是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现存的寺庙中,老和尚敲着木鱼,晨钟暮鼓,一派静穆、肃净之气息。佛教的空间在于,它信奉并实证了“天国世界”的存在,就是说释迦通过修行证悟了在我们的世俗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比美好的“天国世界”,人要摆脱人世生老病死等苦难,就要出家修行,由此岸(世俗世界)进入“彼岸”(天国世界)。
佛教流传几千年,我们无法怀疑它的真实性,并且还有和尚“虹化”的佐证,“天国”空间的存在似乎已被大众所认可。流传于民间的“善恶有报”就是从佛教中得出的结论。只是由于历史上的灭佛事件及近代的破“四旧”,使佛教很难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人们拜佛也只是有求于佛,求得升官发财、得子得福,保佑平安。
我举一个修佛的例子。达摩老祖,一个古印度人,被称释迦28代弟子。达摩自幼崇尚佛,面壁九年,终于开悟,证得正果罗汉果位。达摩开悟后,为弘扬佛法,决定佛法东传,一根芦苇渡江,在中国南北朝时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法门,河南嵩山少林寺曾是他的修炼道场。
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基督教信奉的教义也是“天国世界”,但他不讲修炼,只讲“信”。比如耶稣“你信我就能进天国”,“做好人就能进天国”,“别人打你的左脸,你将右脸也伸过去”等等名言,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东方讲究修炼,西方不讲究修炼,只讲究“信”字,这与文化有关,其实都是修炼,只是修炼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宗教的“信”本身就是修炼。西方宗教的空间与东方宗教空间相似,就不再举例。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