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袋鼠的母爱谈起
来源:
心灵地带
日期:2018-11-27 15:25:54
点击:1108
属于:心灵回眸
作者:飘雪
为了方便出差走远路,我特地去商场挑了双“袋鼠“牌的平底皮靴。因为价格较同类商品贵一些,所以商家老板作为促销手段,送了我一个可爱的袋鼠毛绒玩具。尽管我小时候也喜欢毛绒的动物,可这是成人后第一次收到的毛绒礼物了。坐在车上,我看着袋鼠妈妈怀里揣着小袋鼠,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每个人的母亲不也是这般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么?——母爱真伟大呀。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小袋鼠刚出生时不到3厘米长,尾巴和后腿简直就象小草棍,眼睛紧闭,嘴巴只是个小洞,耳朵也没有长好,所以,它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小袋鼠长到六个月后,育儿袋已装不下它,它才渐渐的自己吃草,吃植物,开始自力更生了。这时,小袋鼠就能在袋外玩耍了,但如果遇到危险,它还是会立即钻到育儿袋中由妈妈带着逃走。当袋内孩子长到能独立生活时,妈妈便不允许它再進去。
想想我们人类的母亲也是经历痛苦挣扎才生出小宝宝,当襁褓中的孩子长到能自己学走路时,就象是小袋鼠刚刚从育儿袋内跳出来。父母在照顾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也开始了教育子女的路。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它对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有深远影响。一个人从儿时长大,会逐渐经历人生的每一步,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及生活、学习习惯,磨砺出坚强正直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都会使人终生受益。父母应该让子女从小明白待人接物的道理以及品行修养的方法作为做人处事的原则,并進而认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父母也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袋鼠妈妈在保育袋内把小袋鼠养大,然后教它们吃植物,学会适应自然气候独立生存。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就是人有高尚的品质和辨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家庭教育起到很关键的的作用。当今很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吃得怎样?在学校成绩如何?是否受别人欺负?强调“吃苦中苦,做人上之人”,奋斗是为了将来有好工作、做大官、赚大钱、找好的对象……这样教育只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冷漠现实、缺乏爱心。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贪欲心。有的注重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会加强孩子的功利心和贪婪欲望。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其次,父母应学会在教育中对孩子逐步放手。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能独立生活时,妈妈便不允许它再進育儿袋去了,这是强制小袋鼠独立的一种方法。现在很多父母迁就溺爱孩子,造成当代很多孩子长大成人甚至结婚生子了,还不会做菜、洗衣,吃住还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极差。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还把父母当出气筒,觉的父母对其照顾不周。真不知这些父母心甘情愿“伺候小皇帝”到何时才清醒?
古人云:爱不可溺。“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父母要理智而有分寸的“爱”,在孩子们成长路上适当给他们良性的建议和参考,鼓励孩子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挫折,这样才会让他们在摔摔打打中变得坚强。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所以,“爱严结合”培养好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职责,也是对社会尽的一种责任。尽管在世风日下、道德败坏,崇尚拜金主义的现实社会里,各种信息良莠混杂。比起古风悠悠的古代,当代教育是一大难题。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对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下一代,为了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待人真诚、宽容无私、豁达礼让、善良勇敢、谦卑容忍。让整个社会回归传统,下一代才有希望。